贏利模式決定數字出版前景
2007-10-27 00:00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近年來,數字出版越來越成為業界關心的話題。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10月17日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等中外媒體采訪時表示,數字出版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是技術發展給新聞出版帶來的新的業態。
在8月底舉行的“2007中美大學出版論壇”上,如何打造學術出版數字化模式已經成為與會的中美兩國大學出版界探討的問題。9月20日,國際知名的女性浪漫小說出版商、總部位于加拿大的禾林出版公司宣布,其所有的主打新書都將同時以電子書和紙本書的形式呈現。在禾林公司看來,這樣做是為了滿足讀者希望在輕便移動載體上第一時間閱讀到最新作品的需求,并且可以保證圖書永遠不會脫銷。數字出版已然可以和傳統出版平分秋色了。
不可否認,單純就技術而言,數字出版相比傳統紙質出版更先進。但是站在企業經營的角度,比技術更值得關心的還有收益和利潤。據有關媒體報道,雖然傳統出版社紛紛試水數字出版,但真正形成成熟商業模式并且從中贏利者并不多。新聞出版總署的數據顯示,2006年與出版社直接相關的電子圖書的收入僅為1.5億元,互聯網期刊的收入大約5億元,這與數百億元的年圖書銷售額不可同日而語。
技術的轉換相對比較容易,探索并且真正實現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贏利模式就困難多了。互聯網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國內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就接入了互聯網,從瀛海威作為先驅者的實踐,再到后來的三大門戶網站直到2002年前后才基本實現收支平衡并開始贏利,這期間也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所以,在我看來,發展數字出版也要有類似想法,數字出版不僅僅是出版物的數字化,商業模式的確立更重要。
前不久,《紐約時報》宣布,結束收費服務TimesSelect,轉為將大部分文章免費供讀者瀏覽。《紐約時報》推出這項TimesSelect服務只有兩年,原意是爭取網上信息的收益,年收費為400美元。如今取消收費,可能是《紐約時報》認為付費的收益不及發展廣告的潛力大。在2002年的時候,國內著名的《財經》雜志網站也是實行收費在線閱讀,但是后來恢復為免費閱讀。
即使是數字出版,傳統的經營規律也是適用的,這就是要清晰地界定顧客,同時要保證這個顧客群體實際或者潛在購買力足夠大,替代品的消費因素也不容忽視,更重要的是要如何使消費者樂于付費享受數字出版的產品或者服務。早期的短信服務、現在的網絡游戲即是借助嶄新的經營模式帶動發展了一大批產業。相比之下,電影、唱片業雖然也意識到了網絡的挑戰,但缺乏適應這一新市場需求的有效的商業模式,行業自身發展受到不利沖擊。數字出版是未來出版的發展方向,但贏利模式是關鍵問題,有了好的贏利模式,數字出版才可以真正發展起來。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